10月30日,会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在党员之家开展“尺素一封,家国情深”诵读红色家书的主题党日活动。他们从无数封信件中细细寻觅,找到了八封在不同时代背景下,写给不同的亲人朋友的家书。一封封红色家书、一个个英烈故事,承载着共产党人对国家富强、人民幸福的追求,见证了中国风雨百年的沧桑与伟大,是我们学习先辈们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,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做人、做事的生动教材。
伟大的抗争
1921年,高君宇写信给女友石评梅,鼓励她积极投身迎接新文化、推翻旧制度、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斗争。1925年3月,高君宇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,葬于陶然亭公园,墓碑上镌刻着石评梅手书的碑文:我是宝剑,我是火花。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,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。
1937年,毛泽东回复雷经天同志的书信,对于黄克功同志在国家危急、革命紧张之时,如此卑鄙的、残忍的、失掉党的立场的、失掉革命立场的、失掉人的立场的行为表示严重的斥责,并阐明共产党要执行比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。
1944年,成贻宾写给未婚妻彭毓芬一封在他称为“甜蜜的信”里,没有卿卿我我,有的是一位青年学子面向未来“自我革命”、奋发向上的誓言。他提出了“新生十大信条”,包括新的人生观、丰富的学识、规律的生活、果敢的毅力、高尚的品格……在今天看来,这“十大信条”仍然是满满的正能量,激励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点燃生命的强光。
我的中国心
在经历了伟大的抗争后,我们迎来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。
1963年,刘少奇写给女儿刘平平,鼓励并教导女儿以一个优秀的共青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,做个进步的、革命的青年,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,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,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,不应当马马虎虎地度过青春时期。
1984年4月28日,年仅19岁的王建川在西南边境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。入伍后他一直坚持写日记,整整写了两本,准备边境战争结束后,把日记本和军功章一起寄回家,作为献给母亲的礼物。在向党支部递交的决心书中,他这样写道:“宁上前一步死,不退后半步生”,以此郑重地做出承诺:为了祖国,哪怕牺牲生命,血染战旗,也在所不惜!
1993年,孔繁森在病床上写信给女儿,希望他尽早成为一个人格、素质俱佳的、对社会有用的人。孔繁森在国家需要之时义不容辞赴藏,将国家大爱放置于他人生中最重要的,最顶端的位置。他有一句名言道:“爱的最高境界就是爱人民。”
奋进的时代
2001年,习仲勋在深圳举办88岁“米寿”寿宴,习近平总书记公务繁忙,难以脱身,于是抱愧地给父亲写了一封拜寿信,学习父亲做人做事、对信仰的执着追求、赤子情怀以及俭朴生活。字字深情,句句动人。习仲勋说,“为人民服务,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!”
2019年,香港军嫂的家书是在短暂的黑暗中一盏温暖的明灯。妈妈用点点滴滴告诉孩子父亲的职业之光荣,责任之重大,信中言:“我们在面对困难时,自己要坚强一点,别人欺负我们,要懂得保护自己,同时要记住,我们没有做错。”
会计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以深情诵读红色家书,讲述先辈故事、牢记初心使命。这些红色家书故事,带领大家走进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峥嵘岁月,它们是最真实的党史读物、最生动的红色教材,也是先辈们留给后人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。
家书读完,英雄们的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充斥在字里行间,纸短情长,令人热泪盈眶。大家拿出信纸,给英雄们写一封回信,以吾手写吾心,向先辈们致敬。一封封书信,跨越时空的阻隔,实现了不同时代青年的精神对话。他们用声音告白祖国,用思想传递力量,用奋进书写未来。
七十载华芳璀璨,九万里风鹏正举,世间最美的句子,不过这五个字:我爱你中国!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,来自会院本科生党支部的全体成员,以声音向伟大祖国致敬!